【腾讯云】网络产品专场特惠,流量包1分钱起,负载均衡7.3折起,最高可领299元NAT网关代金券,速来抢购

1941年,朱凡被俘,日军见普通酷刑无法让她开口,就把她带到湖边,将她的双腿分别绑在两艘汽艇上:“你说不说?”

朱凡原不姓朱,姓陆,名慧卿,1919年出生在鄞州,后跟随家人迁居上海。朱凡的父亲是浙江富商,在上海经营着一家工厂,所以朱凡的童年时代是富足殷实的。

1937年,日军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,朱凡父亲的工厂在日军的轰炸下化为灰烬,断了经济来源——朱凡家破产了。万般无奈下,朱凡的父母在日占区租了一家小店,但仍不能维持家庭花销。

“九一八”事变发生后,朱凡听到老师在课堂上讲侵华日军在东北地区的罪恶行径,内心十分悲痛,听到抗日英雄的故事又深受鼓舞,也是从那时起,一颗革命的种子在小朱凡心中生了根、发了芽。

此时,朱凡又亲眼目睹了侵华日军在上海烧杀抢掠,她的内心只有恨。一日,朱凡把正在上小学的弟弟们叫到房间,拿出秋叶海棠图说道:

“之前中国东北地区被占领,如今上海又被占领,这片漂亮的‘叶子’很快就会被啃食殆尽,如果再不抗日,我们就成了亡国奴!”

朱凡是这样说的,也是这样做的。在学校,朱凡与同学们积极响应全国各地的学生运动,一次又一次上街示威游行,发展学运。学习之余,朱凡又阅读许多进步书籍,懂得了很多革命道理。

后来,朱凡参加了由中国共产党组织的“雪影社”,并很快成为骨干力量。也是这时,她正式使用“朱凡”这个名字,“朱”是赤色,代表共产党;“凡”是平凡,激励她要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。

在朱凡影响下,她的几个弟弟也改姓“朱”,走上了革命道路,当然这是后话了。

1939年夏秋之交,朱凡再也按捺不住抗日报国之心,她告别亲人,来到苏常太根据地参加江抗。

这期间,朱凡在陆家小学担任校长,白天教学、晚上从事抗日工作,带领群众们学理论、学文化。同时,朱凡还积极为苏常太地区劳动妇女争取权利,黑心资本家老板不敢再随意剥削女工。

1941年,朱凡先后出任横泾、辛莫区委书记,此时苏长太抗日根据地正蓬勃发展,引起日伪注意,这年1月起,日伪连续开展多次残酷的“清乡”扫荡。

在上级党组织统筹考虑下,结合目前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现状,为保留抗日有生力量,组织决定转移一批根据地干部,朱凡自然也在名单上。

撤离这天,朱凡思虑再三,找到首长说:“还有大批战士在根据地,我要留在这里,坚决与敌人斗争到底。”

此时根据地形势更加严峻复杂,每天都有战士被日伪抓获,见一个个熟悉的面孔从自己身边消失,朱凡不禁悲从中来,但为大局,朱凡只得强忍悲痛,带领同志们继续战斗。

为更好开展工作,朱凡脱下军装,换上普通农民衣服,学了一口正宗常熟口音以此迷惑前来扫荡的日军,一次次在敌人眼皮底下成功逃脱。

7月的一天清晨,朱凡像往常一样前往辛莫区的一处尼姑庵开会——大部队撤离后,区委就将会议地点设在了这里,按时召开反“清乡”会议。

可朱凡不知道的是,区委里有被日伪抓住叛变的干部,现在,日伪已经掌握了朱凡等人秘密开会的地点。

朱凡点名时,发现这名留下的干部不在会场,意识到不对的她正欲解散会议,昆承湖却传来响声。

朱凡终究晚了一步——大批日伪驾驶汽艇停驶在湖面上,很快尼姑庵被包围,朱凡被捕。

见钓到区委书记这条“大鱼”,日军长官按捺不住激动心情,把朱凡吊在尼姑庵,现场审讯起来,企图从她口中套出根据地详细情报。

面对日伪的严刑拷打和百般折磨,朱凡始终咬紧牙关,一言不发。

恼羞成怒的日伪忍无可忍,把奄奄一息的朱凡两腿岔开,分别绑在两艘汽艇上,日军长官狠毒地说道:“你说不说?不说可要下命令把你撕成两半!”

“呸!共产党人的意志是撕不碎的。”这是朱凡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。

“不可理喻!无可救药!”随后,日军长官下令,两艘汽艇分别向反方向驶去,拖着朱凡在湖中横冲直撞……那天,昆承湖的芦苇被染成了红色……

日伪走后,根据地乡亲们在昆承湖打捞了三天三夜,愣是没找到朱凡的遗体.

正如这些生长在湖里的芦苇一样,22岁的朱凡在湖中生了根、发了芽,把自己生命融进了这一湾碧水中、融进了根据地所有乡亲们的心中。

新中国成立后,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收藏并展出了朱凡烈士相关历史资料。朱凡烈士家乡为她建了广场,树了红色芦苇雕像,鲁迅文学奖得主为其创作了《芦花红·芦花白》的诗篇。

朱凡烈士的光荣事迹,将永远激励我们,将永远成为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,向朱凡烈士致敬!

内容分享:
全球2000+节点无盲区覆盖,注册即可免费使用
Top